您的位置:首页 » 技术交流 » 行业期刊 » 2008第4期 » 正文

建筑外观亮化中的光影运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6-29  来源:南昌市路灯管理处(330009)  作者:刘海元 周广郁  浏览次数:2662
核心提示:本文重点探讨了泛光照明中灯具、光源的数量布置,色彩,角度,方向等营造的光、影在建筑外观亮化中的运用,并对轮廓灯照明,内透光照明、动感照明的光影亮化建筑外观效果做了简单描述。

摘 要:本文重点探讨了泛光照明中灯具、光源的数量布置,色彩,角度,方向等营造的光、影在建筑外观亮化中的运用,并对轮廓灯照明,内透光照明、动感照明的光影亮化建筑外观效果做了简单描述。
关键词:建筑外观亮化 光影 泛光照明 轮廓灯照明 内透光照明 动感照明

  白天建筑被誉为城市凝固的音乐,而夜晚灯光则赋予这些音乐以跳动的音符。现代城市的建筑外观亮化不是简单的泛光和照亮,而是建筑本身的结构、风格在灯光下的再构思和美感的再体现。也是塑造一个城市整体形象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城市建筑外观夜景照明中的光影运用可以改变建筑外部环境的空间属性,让建筑在光、影、景中成为韵律的结合物。

  一个明亮的建筑外观可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和注意,可以帮助提升建筑的外在形象进而突出建筑所在区域的整体政治、经济价值,赋予该区域个性识别特征。如吉隆坡的双子塔(图一)、北京的天安门(图二)等,它们独特的地标性建筑地位使其夜间的亮化有光亮突出的需要,在黑暗天空的背景下彰显气魄和城市地标风范。光亮不仅仅使这些建筑让人们记忆深刻,更让它们所处的环境和代表的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我们大多数建筑物由于其所处环境和其历史背景不能和双子塔、天安门相提并论。一味的追求越亮越好将走入误区,使建筑物的细部特性被简单的光亮所淹没。
  人们说没有重点就没有艺术。照明光线不是建筑外貌的主角,只是表现建筑白天和晚上不同面貌的手段 ,白天的阳光不可控制,而晚上的灯光则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和调控。其运用就如绘画,满画布构图,绚烂之外往往落入平庸,哪块空白,空多少最合适,才能体现画家的艺术构思水平。如中国优秀的水墨画往往用墨不多,寥寥几笔却能勾勒出了一幅画的精髓。运用到建筑外观照明就是抓住被照对象的重点部位,强化光的明暗对比,把要塑造的形象或细节突现出来,形成引人入胜的视觉中心。如图三建筑,重点对建筑顶部亮化,造成视觉冲击。而建筑主体部分明暗有序,光影对比强烈,彰显建筑气魄。
  我们通过灯光的扬抑、隐现、虚实、动静以及控制投光角度和范围,以建立光的构图、秩序、节奏等可以大大渲染空间的变幻效果、改善空间比例、限定空间范围、强调视觉中心、增加空间层次、明确空间导向,可以通过明暗对比,在一片环境亮度较低的背景中突出明视效应,以吸引人们的视觉注意力。目前建筑外观亮化运用最多的泛光装饰照明技术不是简单的泛光和照明,而是灯光的景观艺术和技术的融合体现,其设计施工应根据建筑的地位、功能、特色配置不同的泛光灯具,以便在建筑不同部位,不同功能区体现不同的灯光语言。
  1. 泛光灯的安装位置和数量:根据建筑物本身特点,尽可能的使泛光灯离开建筑物一定距离设置。为得到较均匀的亮度,其距离与建筑屋的高度之比不应小于1/10。如条件限制的可直接在建筑物本体上安装泛光灯,在国外有些建筑的立面结构设计的时候就考虑了外观的亮化需要,有专门给泛光灯安装预留的安装台。使得安装泛光设备后见光不见灯,从而保持建筑立面外观的整体性。建筑本体上安装泛光灯突出建筑物长度应控制在0.7~1米以内,避免光斑现象的发生。其间隔可参照表一推荐数值选取,间隔的大小与泛光灯的光束类型、建筑物的高度有关,同时考虑被照立面的颜色和周围环境亮度等因素。当泛光灯的光束为窄配光并且墙面照度要求较高、被照体较暗、周围环境亮时,可以采用较密的布灯方式,反之灯间隔可加大。
                                表一

建筑物高度(米)
照明器光束类型
灯具伸出建筑物
1米时安装间隔
(米)
灯具伸出建筑物0.7米时安装间隔
(米)
25
狭光束
0.6~0.7
0.5~0.6
30
狭光束或中光束
0.6~0.9
0.6~0.7
15
狭光束或中光束
0.7~1.2
0.6~0.9
10
狭、中、宽光束
0.7~1.2
0.7~1.2

                    注:狭光束——30度以下、中光束——30度~70度、宽光束——70度~90度以上。
  2、泛光灯的颜色确定:一般来说建筑外观的亮化重点是用光来体现建筑之美,用显色性较强的光源展示出建筑白天的本来色彩是最佳效果。不要企图用光色去改变建筑的外观色调,而应依据建筑本体的材料、色质等用接近的光色去照亮或加强。如金黄的屋顶常用光色偏黄的高压钠灯光源加强照明,青色的屋面和墙体则多用偏白和显色性较好的金卤光源等。多种色彩光源的照明只适合短暂时间场合,最好不要用于建筑外观的永久性投光设置,因为有颜色的光线在阴影的衬托下非常容易导致视觉疲劳。
  3、泛光灯的投射角度和方向:投光灯的投射角使得投射阴影的存在,阴影和明亮的对比可以突出建筑立面的立体感。投射阴影的大小取决于建筑表面凹凸程度和照明光线的投射角度。照明光线的平均方向角度与表面法线应该不小于45度,为了突出一个特别低的凸面应该增加投射角度,如图4。

  4、泛光灯的照射方向:过于扩散和平均的照明方向会使建筑的主体感消失,为了使建筑表面看上去比较均衡,灯具的布置应该注意视功能的舒适性,在一个视场中看到的被照表面的光线应来自相同方向,通过规则的阴影,形成鲜明的主体感。但若照明方向过于单一又会使得阴影生硬而产生令人不快的强烈的明暗对比。所以对于建筑物突起变化剧烈部分,为了避免破坏在正面照明的统一性,可在主照明方向成90度的范围内用较弱的光使得阴影柔和,如图5。
  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外观的亮、影塑造应遵循在主要观察者方向设计的原则,有必要在施工调试阶段对泛光灯的安装点和投射角度做多次调整。
  目前很多建筑的夜景亮化往往采用单一的泛光照明一亮了事,照明缺乏层次,而且耗能大,还容易出现光污染问题。今年冬季我国南方出现了罕见的冰雪灾害,造成很多地区的供电不足,也督促城市建筑的亮化必须注重节能环保,提倡使用多元的空间立体照明,综合使用泛光照明,轮廓灯照明,内透光照明、动感照明等方法。
  轮廓照明是将灯光布置在建筑表面的边缘上以显示建筑的檐、角、边等主要特征,以便在夜间呈现建筑物的体积和造型。目前常采用T8灯管、冷阴级灯管、LED灯带等光源,也可将光投射在物体反面,从而产生负轮廓,或通过发亮的背景来创造负轮廓。负轮廓照明将被照面的结构和其细节区分开来,比较适用于非主体的建筑构成,如柱廊,建筑上装饰构件等。如图六,简单的轮廓照明“光少影多”,但更能展示建筑框架的形体美感。综合采用了泛光照明和轮廓灯照明的建筑还可以在平时只开启轮廓灯带和部分投光灯(如建筑顶部),节假日才全部将亮化照明开启,达到一次设计施工,多次切换视觉场景,减少视觉疲劳,既节能又经济的目的。

  内透光照明方式就是利用室内光线向外透射形成夜景照明效果。做法有两种,一是不专门安装内透光设备,而是利用室内现有照明灯光,在晚上不关灯,让光线向外照射。二是在室内靠墙或需要重点表现其夜景的部位,专门设置内透光照明设施,形成透光发光面和发光体来表现建筑物的夜景。图七是我国某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建筑物表面反射比小于20%时一般不适合采用泛光照明,通过轮廓照明和内透光照明对其外观亮化起到了很好效果。内透光照明在对室内空间照明的同时达到亮化建筑外立面的效果,节能环保还彻底避免了眩光的产生。我国的高层建筑的外观亮化也正逐步推广运用内透光这一技术,一方面可以消除安装泛光灯具在建筑外墙本体上造成的不安全因素,还可方便日常的维护管理。在黑色夜晚的背景下建筑“光多影少”,通透的光线也更具几分生气和灵动。
  动感照明目前运用在建筑外观亮化是指采用LED、光纤、微波硫灯等光源布置在建筑主立面,通过一系列点、线、面组合排列优化方案,经电脑同步或异步系统控制,产生各种颜色、图案和文字变化,甚至大屏幕投影效果的照明方式。动感照明通过“光影变换”,可以超强的立体视觉震撼效果提升建筑的品位、突出个性、增强吸引力,现在已经开始运用在一些景观需要特殊场合的临街、滨江建筑外观上,让光影运用在城市建筑外观亮化中达到了颠峰。
  城市建筑外观亮化中的光影运用是照明和建筑的和谐统一,是自然科学和美学的结合运用。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扬传统照明方式的优点并不断运用新光源、新技术和现代化的光电控制技术,必将充分展示我们的建筑乃至整个城市的个性特征和人文历史内涵。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关键词: 景观照明
 
技术交流搜索 | | 打印 | 关闭
更多


 免责声明:
1 、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 、凡来源注明“中国道路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道路照明网,转载使用本作品请注明来源。否则本网有权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 0519-85529633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交流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 给我留言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道路照明专业委员会 城市道路照明技术情报总站 本站网络实名:中国道路照明网
中国道路照明网常州采编中心 电话:0519-85529633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衡山路6号218室 电话:0519-88162193
备案序号:京ICP备11025568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