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通过对市民和有关人员的个案调查,对济南市城市照明的现状进行了原因探究,提出如何对城市功能照明、景观照明的布局达到防治光污染的目的。
关键词 城市照明 调查研究 防治光污染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泉城济南都会笼罩在一片灯火辉煌中。明亮的街灯、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广告牌,通体透亮的大厦,驱走了黑暗,点缀了夜色,给城市带来光彩。然而,笔者在连日的调查中发现,“灯火辉煌”似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会扮靓城市,惠及民生;用不好,会带来新的问题--光污染。
个案调查70高龄的“天文老人”张仲彬是一位有20多年观星历史的资深天文爱好者,在腊山附近观星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告诉笔者,几年前,腊山脚下建起了一座工厂,工厂的灯光直刺夜空。夜空亮度大增使他的天文望远镜找不到以前的星星了。无奈之下,只好“远走高飞”,到更为偏远的农村去观星赏月。
“光污染让古诗词中的‘牛郎’和‘织女’形象现在难得一见。”山东大学天文爱好者协会会长杜春如是说。
文化西路上的付师傅家与一家超市毗邻,最近一段时间上了年纪的老付晚上失眠,白天像丢了魂似的。他告诉笔者“罪魁祸首”就是超市后面山墙上的三盏灯。这三盏灯通宵达旦地亮着,灯光正好落在他的床上,照得他难以入睡。
经十路上,常年在一家单位值夜班的王先生对于道路上高耸着的路灯也颇有不满。他告诉笔者,特别是在夏天,水银泻地般的灯光让他觉得心烦意乱。
延伸调查不止是夜晚,即使在白天,光污染也入侵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济南市环保热线电话12369投诉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今年就曾经接到群众电话反映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将阳光反射到居室内,给居民生活带来了麻烦。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为3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白天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的建筑物的玻璃幕墙、磨光大理石等装饰反射光线过强造成白亮污染。长期在此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视网膜和虹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白内障的发病率高达45%.
人工白昼主要是由夜幕降临后,城市里商场、酒店外的霓虹灯所造成的。一些建筑工地晚间的大功率探照灯也是形成人工白昼的“元凶”.它严重影响人们的休息,扰乱人体生物钟,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下降。
彩光污染如舞厅中五光十色的跳跃光和眩光。这些光怪陆离的灯光会损伤眼睛,导致视力模糊、结膜充血,引起头疼和眩晕。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下,人体内的酶、蛋白质会发生改变,导致疾病的发生。
“生态光环境的破坏,让许多昆虫惨死在城市的路灯和广告灯箱、霓虹灯之下,长此下去将严重危及昆虫世界的多样性,这也必将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谢教授说。
原因探究据了解。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光污染”的情况比较突出。大城市的“光污染”主要来自照度超标、向上照的灯光过多和照明方式不科学,照明设计让位于不正当利益的事也时有发生。在建筑方面,2002年我国颁布了《加强建筑幕墙工程管理的暂行规定》。对幕墙玻璃的使用作出了技术上的规范。在城市照明方面,“不夜城”上海曾经颁布过《城市环境(装饰)照明规范》,但是这些《规范》都不具有法律强制力。笔者从济南市环保局了解到,目前济南还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规定。
技术上的瓶颈也制约了对“光污染”的治理,济南市建委城市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政府当初为了美化城市环境,要求市内高层建筑实施灯光装饰时,曾考虑到环保节能,但由于照明技术的制约,良好的初衷并没有完全得以实现。
不容忽视的是,“光污染”这个概念似乎更多地停留在书本里。在一些市民的眼里,灯光有照明、驱寒、预防犯罪等多种功能,至于光污染的危害性则不为人们所重视。
各文支招张仲彬老人认为商家不要再安装灯光朝上的灯具,将夜间照明灯光全部射向地面,让繁星遍布的夜空重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谢兴保教授认为在建筑设计时,如果使用玻璃幕墙,设计师应该选用反光率低的材料,同时要注意幕墙的朝向和方位。通过精心规划和设计,尽量减少反射光向居民家中入射的几率。
谢绍东教授表示,要彻底治理光污染,首先要对光污染的监测和界定技术进行发展;其次是按照监测和检测技术提供的标准,推广使用环保的光源; 其三,合理规划城市景观灯、照明灯和各种用途光源的布局,以满足美观、协调的目的。
清华大学环境系一位教授认为,光污染的治理与控制关键在于从规划与设计两方面把好关,同时加强对防治光污染重要性的宣传,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更新照明观念,转变不良习惯,才能达到防治光污染的目的。
摘自《中国照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