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技术交流 » 行业期刊 » 2009第1期 » 正文

关于又好又快建设我市现代化城市的若干问题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5-25  来源:常州市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 (213003)  作者:邹建萍  浏览次数:2016
核心提示:常州是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化城市建设正开始实施以城市现代化建设为特征的第三轮《城市建设三年纲要》。为了确保实现《纲要》提出的至2010年创建成“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新阶段的新特征,深刻认识面临的新矛盾新挑战,又好又快推进我市城市现代化建设。由鉴于此,本文就实施《纲要》的若干问题作研究。

摘 要:常州是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化城市建设正开始实施以城市现代化建设为特征的第三轮《城市建设三年纲要》。为了确保实现《纲要》提出的至2010年创建成“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新阶段的新特征,深刻认识面临的新矛盾新挑战,又好又快推进我市城市现代化建设。由鉴于此,本文就实施《纲要》的若干问题作研究。

关键词:现代化城市建设 发展新视角 注重提高 城市品位

2003年以来,我市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根据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把我市构筑成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之一的定位目标,大投入、强推进、快见效地连续实施两轮《城市建设三年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取得了有目共睹、凝聚人心的成就,为推进我市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实现“两个率先”的第一个率先目标,搭设了平台,提供了支撑。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瞄准城市发展的定位目标,以三年为一个周期,阶段式推进城市建设,是符合城市建设计划性和连续性十分强的客观规律,是具有可操作性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一、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新视角有效推进城市现代化

近几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市区南北一体的城市建设战略,初步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框架,下一步城市建设按照至2010年基本形成布局、功能、环境同质的“三城并举”都市格局的目标,重点要从拉框架、打基础加快转向抓功能、挖内涵、提品位。其中,中心城区要加快建成以商贸、金融、文化中心为主要功能的核心城区,武进区要基本建成以旅游休闲、生态居住、高等职教、高等技术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南部新城区,新北区要基本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北部新城区。在这一建设重点转向的过程中,城市规模发展不仅受到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资源制约,而且面临城市功能布局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与否,事关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强弱和效率,而且一旦形成很难改变,若要改变,付出的代价巨大,还贻误发展时机。面对资源制约和功能布局两大挑战,我们只有把包括众多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在内的市区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视角推进城市现代化。因为:从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看。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题中之义。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也在农村。因此,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应该全面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方针,为农村提供城市化的动力,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

从市区农村自身需求看。我市市区农村是全省乃至全国城镇密集地区之一,也是城乡统筹发展需求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按照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富裕化的发展目标,高效率、产业化、精品化的农业发展定位正在强烈呼唤市区广大农村地区,在城市化的宏观趋势下探索多样的现代化之路。

从市区农村空间布局的现状看。当前正受到以下三种力量的作用,面临着空间格局重构的挑战。一是,经过1999年以来两轮成建制的乡镇合并,所有合并后的小城镇形成了“一镇两区”或“一镇三区”的格局,原有空间分散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善。二是,与乡镇合并同时进行的“一镇一区(工业园区)”模式,不仅没有有效集中村庄工业,还造成许多小城镇的工业园区单纯考虑工业生产需要而脱离城镇,造成资源浪费、污染扩散,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失去依托。三是,随着大量农村居民进城(镇)务工,特别是许多青年农民不再仅仅满足于在城市(城镇)就业,而是需求在城市(城镇)居住生活,引起本已存在的“空心村”问题越来越严峻。总之,以上三种力量分别从行政、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影响市区村镇格局和集约利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认为,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新视角,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将使城乡空间资源获得重组和优化的机遇,给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资本和产业,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而众多小城镇和广大农村用地整理和置换则为城市拓展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当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就城乡建设来说,其核心是要在市区城乡总体规划框架之下,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资源为预期目标和实现途径,建立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充分合理的流动机制,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重点中心镇为骨干、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梯度分布、统筹协调的市区城镇体系。

根据这一思路,对转变目前村镇规划建设模式的时机和条件有利,国家《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为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作为起步,首先要切实转变就镇论镇的传统村镇规划建设模式,冲破区与区、镇与镇之间的行政区划束缚,强化主城区外围重点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增强重点中心镇综合功能,发挥其接受城市辐射、服务周边城镇和农村的“龙头”作用。

二、以城市路网建设为抓手推动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有机统一

国内外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现代化城市不仅城市形态要合理、城市功能要完善,更重要的是,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要有机统一。我市经过前两轮《城市建设三年纲要》的实施,现在开始进入构造合理城市形态和增强城市功能的新阶段。在这重要的城市发展阶段,如何确保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有机统一,成为我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在城市形态上,为了避免和克服城市“摊大饼”式漫延扩展的众多弊端,经过反复论证,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形态为“一城七组团”,即在市区范围内形成由中心城区、南部新城和北部新城组成为主城,在主城外围形成七个城镇群组团。从目前建设发展态势来说,一方面,南、北两个新城分别向南和向北拓展,中心城区在加快更新改造的同时向东、向西拓展;另一方面,正如前述,要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视角,通过整合农村空间资源,规划建设主城外围的七个城镇群组团,尤其是近邻主城的城镇群组团。如何引导上述建设发展态势按照总体规划要求有步骤、有秩序展开,迫切需要现实的实施途径。

在城市功能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在众多的城市功能中,现代综合交通功能对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在长三角地区城市竞争激烈的格局下,时空距离大大缩短的“城际”时代近在眼前,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是新的机遇,又是新的挑战。为了确保巩固和保持我市在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我市一方面要通过加快建设长江港口和内河航道网络、高速公路网络以及扩建扩容常州机场,积极推进高铁常州站及周边地区开发、常州火车站北广场建设以及南广场地区改建,全面提升水、陆、空现代综合对外交通能力,以凸显我市区域交通枢纽的优势;另一方面,城市内部交通,为了改善人居环境,正在加快实施以人为本的“公交优先”交通模式,要在目前公交票价优惠政策和开通首条BRT快速公交的基础上,通过改善中心城区路网,扩大公交线网覆盖面,以吸引更多市民首选公交出行方式,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减轻城市交通对城市发展、生态环境和城市资源的压力。总之,目前我市城市对外和对内的交通网络建设,对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的有机统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城市的供气、供水、供电、城市照明、排水、污水处理等其它基本功能,也需要伴随城市形态的演变不断扩容提质,确保城市正常运行。

综上两方面分析,现阶段我市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实质是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有机统一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城市路网系统建设对城市建设整体发展具有非常强的带动效应。紧紧抓住这一“抓手”,能有序引导城市建设按照总体规划拓展,有效提升道路两侧土地的价值,全面发挥对城区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作用,高效发挥对重点片区改造和建设的带动作用,有效保证城市对外、对内交通的无缝对接和方便换乘,大辐提高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充分发挥对城市其它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绿化带建设的载体作用。

三、以改善城市水环境为突破口注重提高现代化城市的品位

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提供宜工、宜商、宜学、宜居的环境。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环境质量的提高、人居条件的改善摆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城市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涵,对于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市正在实施的第三轮《纲要》,按照“环境优先”方针的要求,又围绕“三城同创”的目标,从城乡大规模建绿、严标准治水、高起点生态修复、长效化环境整治、民本化居住保障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把生态环境建设统筹于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全过程之中。我们坚信,这一改善人居环境的战略举措,定能为科学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合理调整经济结构、逐步恢复生态平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和依托支撑。

然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更重要的是,在治理环境、恢复生态的过程中,要日积月累地创造美好的城市形象,发挥环境建设的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不断给予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惠。这是我市城市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又一个重大课题。

毫无疑问,破解这一课题,要从我市自然环境资源的实际出发。我市市区自然资源的最大优势是城市水环境,整个市区地处江南水网地带,城市保持着“城河相依,河抱城市,城中有河”的传统格局,近几年开凿通航的新运河和武南河又大辐度增加了市区水环境的容量,苏南地区第二大湖泊“西太湖”有待综合开发利用。而当前,市区区域水系的水质虽经治理有所好转,但是时好时差,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特别是今年起全省实施水污染区域补偿经济机制,在这“倒逼”治理的态势下,我市入太湖河道水质的治理达标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我市治理环境、恢复生态、塑造城市形象要以改善城市水环境为突破口。这既是发挥我市水环境资源优势的唯一选择,又是改善我市城市环境质量的迫切需要。如果说,在城市建设上,过去我市是以道路建设为抓手,带动道路两侧的整治、改造、开发和保护,那么,今后要增加河道这一新“抓手”,带动河道两侧(湖泊周围)的整治、改造、开发和保护。

我们高兴地看到,这些年来,我市在南市河、东市河、老运河、关河、北塘河等部分河段,结合旧城改造,对河道沿岸水环境质量的改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沿河活动空间实惠的同时,对加快治理水污染、做足“水”文章、传承创新“水”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现在,伴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推进,为了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延续文脉,进一步提高城市形象品位,我们要从常州的实际出发,按照“集约发展、精明增长”的理念和“生态、亲水、文化、景观”的要求,以河道为“纽带”,整合利用沿河资源,发展城市水系旅游,综合发挥城市水环境改善的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基于这一思路,当前作为起步先打造“三河三园旅游线”,即通过关河、藻江河和北塘河把恐龙园、红梅公园和东坡公园串联起来,展示我市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相辉映的城市景观。与此同时,对于新、老运河这两条重要的景观带,要抓紧规划设计的深化、细化,分别结合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逐步推进实施。

 
关键词: 问题探讨
 
技术交流搜索 | | 打印 | 关闭
更多


 免责声明:
1 、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 、凡来源注明“中国道路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道路照明网,转载使用本作品请注明来源。否则本网有权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 0519-85529633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交流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 给我留言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道路照明专业委员会 城市道路照明技术情报总站 本站网络实名:中国道路照明网
中国道路照明网常州采编中心 电话:0519-85529633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衡山路6号218室 电话:0519-88162193
备案序号:京ICP备11025568号-1 .